日期:2023-02-24 02:00:42浏览量:87
▲ 点击上方“晓敏青春说” → 点击右角“···” → 点选“设为星标 ★”
这是晓敏青春说的第500篇原创文章
前几年,看了一个短片,挺有意思的。
做着饭的母亲看见窗外小朋友们玩耍,多么阳光、多么健康。
母亲再转头看自家孩子,整日就是躲在阴暗的家中独自打游戏,忧从心来。
为了让孩子少玩一点游戏,妈妈偷偷拿走了遥控器,关了屏幕,拉开窗帘,想让阳光驱散房间中的阴暗。
可是孩子不为所动,又转头拿起电子产品玩起来,那样子甚是痴迷。
最后,经历一番痛苦挣扎,妈妈决定将孩子手中的PSP游戏机砸掉,甚至把孩子房间的所有玩具烧了。
可她发现,孩子宁可坐在门口捡起坏掉的遥控器,也不愿意碰一下她精心为他准备好的球。
▲短片中的孩子碰也不碰球一下
面对孩子,妈妈束手无策。她不管怎么努力,也改变不了孩子对电子产品的痴迷。
看完短片,有一点心痛。
既心疼妈妈的付出,更心痛孩子的不被理解。
在我接触的孩子中,孩子沉迷手机最常见的原因是:
孩子面对挫败时,做不到自我接纳,他们没有积极的自我认知,无法调节生活的负面感受。
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不能自拔的意思,是因为孩子缺少了自恋。
别误会,心理学上说的自恋,并不是一个贬义词。
健康的自恋,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和接纳,即自爱。它是让一个人活下去的基本动力。
一个人只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接纳,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存活。
当孩子沉迷手机时,他在手机中很可能获得特别有成就的感受:
哇,游戏很有趣,只要用一点心,就能赢;
我可以在游戏里帮助很多人,收获很多人的喜爱;
不用考试、没有复杂的关系,不用看人脸色,我好像更自由了
在手机里,孩子找到了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成就感,卸掉了心理负担。他们害怕自己会在现实生活中持续遭受挫折,才会持续沉迷于网络。
通过手机,通过虚拟世界,孩子找到了自己生活的一点意义。
虽然,这牺牲了他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。毕竟,一个完全不爱自己的人,是找不到存活在世界上的理由的。
在孩子进入青春期,比起成绩、比起行为问题,我们更应该教会孩子学会自恋,学会自我接纳。
爱自己多一点,讨厌自己少一点,那么他的成长中的内耗就会少一点,不管是求学,还是未来寻找工作之路,都能更顺遂一点。
逃避#
有人说,沉迷手机是逃避现实,那么孩子为什么不努力改变自己,去创造一个更好的事实?
是的,按理说,遭遇挫败时,我们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动机。
但是,大多数人,却在真正需要改变时,陷入难以行动的境地。
改变,需要的不仅仅是内驱力,还要有健康的自恋。
缺乏自恋的人的心中,往往藏着一个缺乏力量的自己,他对自己的行为、感受更容易持悲观的态度:
努力是没有意义的,我的努力带不来正向的结果;
反正你们都这么看我,我干脆什么都不做了吧;
为自己的人生负责,好沉重啊,我付不起责。
于是,在无力感的加持下,他们开始相信——我就是我改变不了自己,我所有的付出很可能都是没有用的。
面对学业的困难,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努力,而是逃避;
面对人际交往中的误会,他们不会积极澄清误会,恢复友谊,只会默默地承担不必要的后果。
而后,在游戏中获得短暂的精神避难,让消沉的心情得以舒缓。
家庭#
那么,是什么影响着孩子是否拥有健康的自恋能力呢?
精神分析大师科胡特认为,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,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。
当父母无法自我接纳时,就很难教出自我接纳的孩子。
当父母自恋出现问题时,孩子的自恋必定也会发生问题。
我见过太多父母,明明想给予孩子“无条件的爱”,但给出来的爱却是有条件的。
孩子考好了,自己会特别开心,但孩子没有考好,或者作业没有做好,自己就忍不住向孩子发脾气,尽管这并非出自于自己的原本的心意。
知道孩子应该活得有攻击性,有自己的主见,可看见孩子的想法和自己不同时不能自拔的意思,依然会生气、愤怒,觉得孩子应该按照自己的规划去过自己的人生。
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忤逆,就会认为孩子犯了错,需要接受“教育”。
一个不能接受自己缺陷的父母,大多也不能接受自己孩子的缺陷。
他们会把自己看见的“问题”,一并投射到孩子身上。
如果不能接纳自己的软弱,就不能接纳孩子做不好任何一件小事情。
如果不能接纳自己不受欢迎,就不能接纳孩子内向不善交友。
如果不能接纳自己的失败,就不能接纳孩子一次成绩不理想丢了你的面子。
之前,看过一个小故事:
早高峰的地铁中,车厢里人特别多。一位妈妈带着孩子站在靠近门口的位置。
快到站时,有个人问孩子,下车吗?
孩子没说话,后面的人就挤到前面去了。一旁的妈妈着急了,大声数落自己的儿子:
你怎么这么窝囊,咱们明明也下车,你怎么不说,真是窝囊!现在被人挤到后面来了,以后你可怎么办?
妈妈不停的说,孩子的头,低的不能再低。
很多时候,父母认为孩子输不起,实则是他们自己输不起。
当孩子一直处于这样的成长环境中,他们要么容易变得自卑,要么容易变得极度自恋。
孩子将永远不会建立健康的自恋,学不会接纳真实的自己。
他们可能在今后的生活中,不断地经历同样的困惑,并且把这种负面的家庭影响一代代传承下去。
接纳#
那么。如何打破这样的模式,带给孩子真正的自我接纳?
最重要的是,我们要学会自我接纳。
心理学家马斯洛这样定义自我接纳:
“自发、坦率、真实,真实地对待自己的感情,并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,不掩饰自己,自然而单纯地表现自己”。
也许,在我们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,我们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,他们做不到无条件地接纳自己。
但现在的我们已经长大,已经成为了父母,我们可以试着去安慰一下自己内心那个脆弱、不被看见的小孩,然后全然地去接纳自己的感受。
我曾因外表自卑,而放弃很多珍贵的机会。
我曾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想法,而变得对社交恐惧。
我也曾因为抑郁,而与梦想擦肩而过。那段至暗的时光,差点摧毁我。
神奇的是,当你能坦然、明确地说出或许写下自己的感受,而不带评价时,你会发现,你会变成完全不一样的、全新的你。
也许一开始很难,但是当你真正能坦露心声的时候,那些曾经无法接纳的,差点让自己陷入困境的缺点,现在都不再困扰我。
一个妈妈跟我说,当她开始接纳自己时,内心就会升起改变的想法。
逐渐明晰、通透的她,开始锻炼身体。开始主动争取工作机会。阅读大量书籍,有了学习和改变的动力。
看待孩子的视角,也从缺陷视角,转为欣赏视角。对孩子的担心少了,和孩子的关系也就更融洽了。
自我接纳,意味着接受“生命的有限性”。
我们应该教会孩子,在看清自己的情况下,追求可行性高的目标,而不是因为离目标很远彻底放弃努力。
《被讨厌的勇气》里如此描述:
自我接纳不是对得了六十分的自己说“这次只是运气不好,真正的自己能得一百分”
而是在诚实的接受六十分的基础上,努力思考“如何才能接近一百分”。
改变的动力#
当然,有人会质疑:接纳自己,和现在说的躺平很像。
它意味着,一个人不需要再努力去改变。
可是,现实却是,更多的改变,是发生在自我接纳之后。
人本心理学大师罗杰斯在经历了无数心理咨询案例,研究了一生自我接纳的问题后,提出一个“可怕”的悖论:
奇怪的是,当我接受了自己是怎么样的人以后,我可以做出改变。
接受你现在的样子,不会让你止步不前,而是让你更有力量去改变。
反而,你越不能自我接纳,就越没有动力改变。你越无法改变,就越不能自我接纳。
这是一个死循环。
只有当人有了自我接纳,才会趋向“自我实现”。
所以,那些对自己没有预期、追求的孩子,那些堕落、颓废不知所措的孩子,都是没有自我接纳的孩子。
比起指责,比起愤怒他们达不到我们的预期,我们更应该给与他们一个拥抱,给他们一时的接纳,教会他们学会接纳自我,接纳那个真实、但不完美的自我。
是的,我们可以是不完美的。可以有不完美的外表,可以有不幸福的原生家庭,可以有努力后依然失败的痛苦经历......
自我接纳,并不意味着轻松,甚至是我自己也花了很长时间
但我也发现,接纳是让我发生改变的最大动力。
哪怕是敏感,哪怕是自卑,当我们接纳之后,他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人生体验。
一个曾经自卑的孩子跟我说,其实自卑好像也不是一件坏事。因为自卑,自己对很多事情有敬畏心。不那么焦虑于自己的自卑,反而让这种敬畏成了她的优势。
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:
自卑的人不一定要变得自信才可以。
自卑的人也可以自我接纳。
接纳自己的自卑就好。
我想,我们每个人最终的任务就是自我接纳。
爱就是没有条件,这话,不只需要对孩子说,更需要对自己说。
不管是谁,不管有着怎样的经历,我们都值得被爱。
◎
今日互动
以上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!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!